建設“集約、智能、低碳、綠色”的智慧城市,被認為是有效解決“城市病”的可行之路。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現狀如何?怎樣解決建設中遇到的難題?專家、學者紛紛建言,共同探尋智慧城市建設路徑。
建設之“熱”:試點申報城市超100個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的地級以上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十二五’期間計劃投資規模超過1萬億元。”承擔多地智慧城市總體規劃的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單志廣說。
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熱情高漲。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總工程師萬碧玉介紹,今年1月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了包括北京市東城區、河北省石家莊市等在內的首批90個智慧城市試點名單。5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再度啟動試點申報工作。“現在已有100多個城市提出申請,遠超計劃的50個。”
智慧城市建設為何這么熱?萬碧玉認為,由于我國城鎮化率還不到53%,離中等發達國家超過70%的城鎮化率尚存差距。伴隨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在基礎設施、社會管理、產業轉型升級、民生改善等領域面臨諸多挑戰,在此情況下,建設智慧城市,被認為是解決“城市病”的可行之路。
單志廣介紹,國家發改委和工業和信息化部正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國家層面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探索促進城市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新模式、新機制,在優惠政策、科研開發、資金補助、標準體系、評估機制等方面對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工作給予支持,促進我國智慧城市理性務實、健康有序發展。
發展之“惑”:發展策略存在“四重四輕”誤區
專家表示,“十一五”期間,許多省市的信息化目標是數字城市。現在很多省市都把戰略目標定為智慧城市。不過,如何實現從數字化到智慧化的轉變,怎樣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破解公共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等帶來的體制弊端,是智慧城市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難題遠不止這些。單志廣認為,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策略還存在誤區,他將其總結為“四重四輕”:重概念口號,輕行為配套,容易造成盲目跟風;重建設投入,輕績效提升,投入產出比與實效令人擔憂;重設備技術,輕制度建設,缺乏配套政策;重建設發展,輕安全風險,導致嚴重的信息安全隱患。
中國基礎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孫尚志與許多建設智慧城市的地方領導打過交道,有的領導曾向他訴苦:投了若干億元的錢,遇到突發事件,為什么頭腦還是一片空白?孫尚志找出了其中癥結:缺乏建設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
萬碧玉也表達了類似看法。他指出,一般來說,建設智慧城市,鎮一級投資規模為二三十億元,縣區為三五十億元,大型城市中心城區等為50億 120億元。
如此建設,就沒有約束、評估的標準?萬碧玉說,經過3 5年創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對首批90個試點城市組織評估、評定,評定等級由低到高分為一星、二星和三星。在智慧城市試點指標體系中,對智慧城市建設提出了詳細標準、要求。指標分為三級,一級指標就包括保障體系與基礎設施、智慧建設與宜居、智慧管理與服務、智慧產業與經濟四大項。具體到三級指標,有57項之多。但他同時表示,并不要求所有試點城市都必須達到這些指標。
應對之“法”:每個城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單志廣認為,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處于起步期和探索期。由于城市的生產力水平、政府管理水平與智慧城市的目標還有差距,目前我國還不具備大規模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綜合條件,只能支持在具備條件的某些地方先行先試。此外,我國城鎮化路徑的管理體制有其自身特點,國外智慧城市的建設經驗不能被直接“復制”,我國智慧城市只能走符合自己特色的道路。 對此,萬碧玉建議,應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掌握其資源條件、區域定位等,制訂可執行、可落實、可監督、可考核的管理方法,從市長視野、企業角度與百姓感受三個角度打造智慧城市。每個城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采取“一城一策”的方式,推進城鎮化及智慧城市建設。“解決城市之‘惑’,首先做好頂層設計,著眼整體,理順不同部門、不同區域的利益關系。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大量投資,政府可以適當考慮有實力、有能力的企業進行協助和服務,提高產業增量收入,引導智慧城市相關產業發展。”孫尚志說,“鼓勵企業部分參與智慧城市項目的建設管理,有效保障融資安全。” 單志廣建議,在總體發展上堅持理性、有序和協同,加強統籌規劃和組織實施,將原有的信息化系統進行優化提升,做好智慧城市規劃與其他城市規劃的銜接,統籌協調土地、資源、環境和將要承載的人口、經濟之間的關系,統籌城鄉發展,重視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信用環境等。“我國的智慧城市試點,不是試技術方案,而是試機制模式。”單志廣說,“特別是政府引導的智慧城市建設,應該探索長效機制,研究如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同時,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標準,規范評估機制,必要時將審計、紀檢部門納入智慧城市的重要項目管理之中。” 來源:中國建設報 2013-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