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利用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契機,突出生態文明建設,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宜居建設工作有機結合,整合優勢資源,改善城鄉風貌景觀,探索出適合莆田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模式,著力打造“美麗莆田,幸福家園”,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突出臨港產業培育,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
近年來,我市按照集中、集約、集群的原則,推進產業發展機制形成、實現臨港產業集聚發展、推動現代物流發展。一是結合重大項目推進,優化臨港產業布局。加快推進石門澳產業園陸域形成,重點培育發展石門澳形成化工產業園,結合金鷹林槳化一體化和差別化纖維落地,發展東吳臨港產業,扎實推進涵江作業區后方臨港產業園陸域形成,打造臨港裝備制造業基地;二是結合產業集聚,提升工業園區和集中區布局水平。積極引導中心城區“退二進三”和工業企業“去城入園”,逐步搬遷調整到各工業園區,以“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等14個區域品牌為依托,將鞋業抱團拓展市場經驗復制到其他產業,推進電子商務企業與制造業企業的對接,實現兩化融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和臨港產業發展。向莆鐵路莆田段路基工程和湄洲灣港口鐵路支線陸域路段施工基本完成;莆永高速公路莆田段全線貫通;沈海復線高速公路莆田段基本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湄洲灣至重慶高速公路萩蘆至五星段全面開工建設;涵江港圍海造地工程獲國務院審批,加快LNG新增儲罐建設、風電場等重大能源項目,加快推進差別化纖維生產項目、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建設步伐,壯大我市臨港工業產業體量。其中2012年新增長區域發展戰役涉及140個項目,項目總投資3229.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92.9億元,全年累計完成投資296.6億元。
(二)加快公用設施建設,提高生活空間宜居適度
我市圍繞污水垃圾處理、四綠工程、水環境整治、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等,大力改善人居環境,推動宜居莆田建設。一是完善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按照“城鄉統籌、就近接管、相鄰聯建”的原則,已建設7個污水處理廠、2個泵站及11個污水配套管網工程,污水配套管網總長度達1280km。逐年加大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力度,相繼建成了兩廠兩場三十二站(即一座城市垃圾焚燒發電廠、一座醫療廢物集中處理廠以及仙游寨嶺垃圾處理場和大湖垃圾處理場以及32個垃圾轉運站)的垃圾處理系統,目前,我市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全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9%,實現了城鄉村生活垃圾“全收集”目標。二是加大“四綠”工程實施力度。推進以恢復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質量為主要措施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12年全市完成造林綠化20.02萬畝,占年度任務19萬畝的105.4%。建設沈海高速公路莆田段森林生態景觀通道,得到了省里的肯定;“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通過了全國綠化委員會核查組核查驗收,九龍谷榮獲“國家生態教育基地”稱號。三是加大河道整治力度。著重進行南北洋局部易發洪澇區域的河道整治,2012年主要完成修復下磨溪河道護岸300米,啟動鐘潭溪河道整治工程、南洋片區東郊河沙坂段整治工程。先后開展了北洋片荔城區后卓溪河、涵江區梧梓河、塘頭河等整治工程的前期工作。推進荔城區申報水利部小河流綜合治理重點縣建設,采取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生態修復、新建改建涵閘等綜合治理措施,全面提高莆田市防洪排澇能力。四是推進供水向農村輻射。通過制定出臺《莆田市供水體制整合實施方案》、《莆田市供水行業暫行管理辦法》、《莆田市供水行業水質督查實施細則》、《莆田市城鄉統籌供水專項規劃》等,加快整合城鄉供水體制,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按照“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思路,通過重點實施供水“一網七廠”工程,目前擴容自來水量11萬噸/日,供水普及率達99%以上。并啟動建設第三水廠,湄洲灣片區供水工程和第二水廠一、二期改造工程,擴大供水規模,進一步提升城鄉供水能力。五是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點線面”攻堅試點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結合城鄉綠道建設、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新農村建設和水利工程建設等重點工作,2012年實施12個省級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點線面”試點項目,13個市級試點項目。制定出臺了《莆田市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點線面”攻堅計劃實施方案》,全市“點、線、面”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納入市城市建設戰役領導小組統籌組織和協調指導,試點攻堅工作收到實效,并在全省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點線面”攻堅現場會上進行經驗交流。
(三)開展城鄉園林綠化,推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在開展城鄉園林綠化過程中,我市始終秉持著生態園林、節約園林的理念,從原先規則式種植為主轉變為自然式、大綠量、低養護種植方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城市獨特的“五山、四水、三灣、二島、一心”(“五”指五山簇擁,即囊山、九華山、天馬山、鳳凰山、壺公山;“四”指四水相依,即木蘭溪、萩蘆溪、延壽溪和南北洋河網水系;“三”指三灣環繞,即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二”指二島添輝,即湄洲島、南日島;“一”指一心為源,即沿木蘭溪兩岸約56平方公里區域的“生態綠心”)和五條疏港大道,把環繞城市周邊的大小山脈和河網濱溪水系有機連接,把歷史人文景觀與自然山水有機結合,重點建設了總長約1500公里的綠道網,打造了彰顯莆田特色的荔枝林景觀帶,創建了鳳凰山公園、龍脊山烈士紀念公園、泗華水上公園、東巖山文化公園、玉湖公園、木蘭陂水利公園等綜合性和專業性公園,形成分布均衡、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園綠地體系。其次,我市道路綠化堅持做到“綠”隨路建,建一條路綠一片樹,注重植物品種造型、色彩搭配,力求一街一景、一路一特色,迎賓大道、城港大道、延壽路、東圳路等市區主干道先后進行改造提升,荔園路、迎賓大道、荔涵大道和城港大道等道路兩側各留出30米綠化帶,總長度74.79公里,綠化帶總面積達374公頃,形成大綠量、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的景觀效果,并最大程度地發揮道路綠地的生態功能。目前我市城市綠地率達到37.89%,綠化覆蓋率達到43.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02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點、線、面、環相結合,功能齊全”的城市綠化體系和“水清、河暢、岸綠”的荔林水鄉特色。我市先后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森林城市榮譽稱號。(莆田市住建局) |
發布時間:2013年04月07日 |